養老機器人在中國市場會爆發嗎?
機器人商城為您發布動態信息:
記者 王哲
“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什么都需要人伺候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尊嚴——我不想麻煩別人,我想自己站起來,自己上廁所,走到客廳里吃飯,我還想自己能出去走走??”
這是每個家庭現在或者未來都會遇到的嚴肅問題,讓每一位老人能夠有尊嚴地安度晚年,正是所有養老機器人研發團隊的終極目的。
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4億,平均近4個勞動力贍養一位老人。有需求就有市場,面對空巢獨居老人數量日益龐大、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對比懸殊(居家養老占九成以上)、出門在外子女對老年人突發性事件應急遲緩等等諸多嚴峻的養老問題,在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機器人進軍養老行業勢在必行。
但對于養老服務機器人,憧憬和疑慮同在。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和機器人度過生命最后一程嗎?或者,你會選擇讓一個機器人陪家里的老人嗎?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機器人以何種形式介入老人的生活,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
從概念走向現實
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機器人在5年內將走入養老服務業。同年5月,已經有一批智能護理機器人進駐養老機構,宣告機器人養老從概念走向現實。
2016年5月,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機構,他們引進的由杭州一家科技公司設計的“阿鐵”智能機器人正式“上崗”為老人們提供服務。按照設想,“阿鐵”具有智能看護、語音聊天、遠程診療等功能,可以不分晝夜巡視房間,監控老人生活狀況,替代護理員的日常巡查和陪護。此外,它還能通過聊天、唱歌、跳舞等方式,逗老人開心,給老人解悶。
無獨有偶,廣州市一老年人護理中心當時也引進了廣東某科技公司研發的名為“小康” 的智能養老機器人。“小康”能進行人臉識別,可根據提前錄入的人臉數據,快速主動識別用戶,進行有針對性的情感交流,并且還內置高精度PM2.5、甲醛、溫濕度傳感器,可以對養老機構環境實時監測。
養老機器人需要更加實用
一段機器人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的視頻最近在抖音上爆火,播放量達到3000多萬。機器人養老從概念逐步變為現實,并開始為老年人提供身體護理與醫療等方面的輔助服務,毫無疑問這是一大可喜進步,市場前景也非常廣闊。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從應用情況來看,養老服務機器人的使用現狀并不樂觀。
記者采訪得知,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2016年曾引進的“阿鐵”實際應用的情況并不令人滿意,由于人性化設置有欠缺,老人普遍沒有建立使用習慣。“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機器人和我們的工作可以說沒法結合,畢竟是機器不是人,遇到一些情況它的處理方式非常機械,也不敢讓它代替醫生護士去監護病人,也鬧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該工作人員舉了個例子:比方說,老人和機器人示好:“阿鐵,我喜歡你!”“阿鐵”卻回應:“主人,請講中國話。”據了解,這家中心已經不再與“阿鐵”的生產商合作。此外,“小康”的境遇也不佳,“小康”的看護作用基本沒有發揮出來,目前只能作為環境監測使用。
從事養老行業多年的幸福頤養醫療投資控股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人始終是情感的動物,老年人其實更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實踐經驗看,目前技術條件下研發的一些養老機器人無法真正去與老年人進行情感的交流,因此無法彌合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邊而產生的內心的落差。
“機器人有自己的盲區和局限性,萬一因為機器人出現bug導致老人出現意外了怎么辦?”和先生都是獨生?”女的張潔對養老機器人很感興趣,但她認為,機器人目前還不能和人類進行感情交互,把本來就缺少陪伴的父母扔給一個無法交流的機器人會讓情況更糟糕,她覺得目前機器人應該在具體功能上多下功夫,少些所謂的情感交流的噱頭。“雖然機器人養老是一種趨勢,但是把機器人作為替代親情的工具,目前還是科學幻想。”浙江機器人產業集團董事長、寧波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理事長甘中學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機器人設計應該從人機交互體驗上做到更智能、更人性化,眼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養老機器人市場等待爆發
記者注意到,從去年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到今年5月在浙江寧波余姚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養老機器人的熱度一直不減,但轉向了更為實用的領域。
寧波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研發的智能護理機器人“白澤”號稱真實版“大白”,其智能化程度很高,它的核心技能是能抱起、搬運老人和抱老人上廁所。白澤是一款鋁合金打造的機器人,重量達120公斤,但是,在擁抱你的時候,所有和你的接觸面都是柔軟的,內嵌海綿,真皮包裹,真的像在真人柔軟的懷抱里一樣,據介紹,這種功能在國際上都是罕有的。
在電影中,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將普通人變成鋼鐵俠,湯姆·克魯斯穿上了外骨骼機器人秒變超級戰士,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公司正在利用外骨骼機器人使失去行走能力、運動能力的老人重新恢復站立行走的希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重建“尊嚴”。
“我好幾位親友家里的老人,因病喪失下肢活動能力后,只能躺在床上讓人伺候,身心都痛苦不堪,甚至選擇輕生,這給我非常大的觸動,如果讓他們重新站立起來,比什么靈丹妙藥都好。”在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一家外骨骼機器人公司的創始人向《中國報道》記者袒露心聲,他研發的機器人利用人體工程學、仿生學、機器人技術、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基于“中樞神經可塑性”理論,為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老人提供了一雙“健全”的腿,該機器人能夠做到“腳隨心動”,輔助老人實現上廁所、下樓梯等復雜動作,也能幫助老人投入康復訓練,并且安全穩定。“未來,價格我們可以做到普通家庭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實現針對每位老人不同的功能設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機器人領域向著人機融合趨勢不斷發展,人機交互技術越來越豐富,可穿戴設備迅猛涌現,這些都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實施則是一個重要機遇,對于養老機器人來說,市場爆發為時不遠了。
【人氣商品】:
【品牌推薦】:
【了解機器人】:
機器人商城官網(網址打不開就+V:I99~46O3~9726機氣林)
上海機氣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青浦區華浦路 500 號
電話:021-59801300
電話:021-59801300